中国科商网
从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到风靡一时的雪花膏,它们是咋生产出来的
发布日期: 2021-03-10 09:25:41 来源: 大河财立方

“河南工厂”曾经为共和国创下无数工业奇迹,诞生了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进入十四五新开局的今天,河南工厂在供给侧改革和数字经济浪潮中,扬帆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不忘来路,方能致远。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河南工厂简史》,回顾和铭记河南工厂波澜壮阔的岁月印记,梳理大省工业蓬勃前行的基因密码,在砥砺奋进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从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到风靡一时的雪花膏,它们是咋生产出来的

1954年2月20日,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决定在洛阳市涧河以西建设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现年已经91岁的郭东山老人,是当时一拖建设大军的一员。据他回忆,当时涧河上没有桥,冬天踏冰过河,到夏天则蹚着齐腰的水过河。所有运来的基建材料、设备,都靠装卸队手抬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

“冬天,家人送来的饭冻成冰坨子,大家就抓着饭坨子只管吃;夏天,烈日下装卸队的人光着膀子用大铁锨卸煤。”郭东山说,“睡着之后,经常需要别人踹几脚,才能醒。”

而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建设热情和干劲,来洛阳支援建设的数万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一拖速度”。

在“一五”期间落户洛阳的国家重点项目还有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这些重点工程再加上焦作中马村立井、顶山二号立井、郑州火电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共同构成了河南工业的底色,他们也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共和国长子”。

与此同时,在距离洛阳100多公里之外的郑州,以及开封、安阳等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投身到另一个领域:轻工业。

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海出发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一片乱坟岗的郑州西郊。在艰苦的条件下,“陈素珍们”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立起了当时乃至此后30年的郑州支柱产业——纺织业。在安阳、洛阳等地,纺织业也遍地开花。

开封火柴厂和安阳火柴则成为轻工业部在河南省的火柴定点企业。

对于爱美的女来说,提起化妆品自然会想到雪花膏。1956年,安阳化妆品合作社生产出少量雪花膏,而化妆品真正得到重视,则要到1979年,河南唯一的化妆品专业生产厂家——开封鼓楼化妆品厂建成。

据《河南省志·耐用消费用工业志》记载,河南省日用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自行车、钟表和缝纫机。到1987年,河南日用机械工业行业已成为河南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

社队企业崛起,被称“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从1966年到1978年期间,河南工业发展出现的亮点是地方“五小工业”(小钢铁厂、小煤矿、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和当时称之为“社队企业”的异军兴起。

位于巩义和偃师交界的回郭镇,处于邙岭和嵩山夹缝之中,伊洛河穿境而过。穷则思变,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回郭镇开始兴办“五小工业”。

1974年,河南日报记者多次深入回郭镇采访,一篇有关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报告于当年12月15日刊发。随后获得人民日报关注,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通栏大标题在头版头条刊发。

至此,回郭镇在全国一夜成名,回郭镇也因此被称作“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在济源,有了“五小企业”作为基础,才有了如今的豫光金铅、济源钢铁、万洋、金利、金马、恒通等一批济源本土制造企业。

从扩大自主权、厂长负责制到进入资本市场,国企改革那些事

1979年底,河南省选择包括安钢在内57户省管企业进行首批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

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当时是安阳钢铁厂报的一名编辑。“企业具有了更多的自主,‘干多干少一个样’走进了历史,一下就把工人的积极给调动了起来。”郑泰森说。

随着“厂长负责制”的实施,河南工业企业的积极和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日后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一些企业家也在这一阶段走上前台。

1984年,万隆当选已资不抵债的漯河肉联厂厂长。1985年初,张铁山接手郑州东风啤酒厂,留给他的最大资产是“仓库里100多吨不合格的啤酒”。在新乡市,刘炳银成立“新乡电冰箱厂”。

更多产权层面的国企改革在1993年全面拉开。及至1999年,决定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实施改革脱困3年攻坚。

在国企改革中,以股票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开始逐步发挥起作用。1993年,豫白鸽A作为首家上市国企在深交所挂牌。到1997年,全省上市公司达15家。民营经济勃兴:乡镇企业式微,民营企业崛起

包产到户的实施,解放了生产力,进而直接诱发了乡镇企业的崛起。

1984年3月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由此,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名词诞生,河南乡镇企业也迎来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

然而,受困机制和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加上产品结构、产业机构、技术创新不能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也使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2006年,大河报曾以《追访一百单八将》为题,对首批入选“河南乡镇企业家”的乡镇企业带头人进行回访时发现,发展壮大的只占26%,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般、勉强维持的占25%,由于种种原因破产倒闭或被兼并的占到49%。

2003年,河南省乡镇企业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局,“乡镇企业家”的称号也随着大部分企业的改制完成,而被“民营企业家”所涵盖。

1989年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位置上辞职的陈泽民和爱人借款1.5万元创办了“三全冷饮部”。河南民营企业当中由创业而生的还有思念食品、思达高科等企业。

截至1998年,河南全省工业总产值5821.3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七位。

“入世”廿年:河南工厂跨越发展,新兴工业大省崛起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迎来全新的经济腾飞时代。河南省也在更深入的改革中,进入新时代。

在国企领域,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启动了河南新一轮国企改革,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开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截至2020年9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河南省37户省管企业盈利15.5亿元,环比增利2.1亿元,同比上涨16.1%。涌现出郑煤机、中国煤神马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管企业。

国有企业迈步跨越的同时,河南省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十三五”期间从43.44万家增长到54.05万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涌现中原大地,如宇通客车、濮耐股份、远东传动、中原内配等。

如今,河南省工业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营收超百亿企业、上市企业中,有多半数以上来自制造业或关联产业,是他们撑起了河南制造业的脊梁。

关键词: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