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墙面为史书,在中国古动物馆壁画上读懂地球生命之旅
发布日期: 2023-07-11 09:23:32 来源: 保定晚报

□保定晚报记者 刘赛


(资料图片)

寒武纪早期的澄江生物群、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恣意飞翔的巨型翼龙……7月5日,走进冲刺阶段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国古动物馆”),展厅内的一面面白色墙壁正在被一幅幅诠释生命演化的壁画填满,钢筋骨架的硬朗建筑间仿佛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轮廓渐渐分明。

长约13米的以“生命螺旋”为主题的壁画蔚为壮观。

一进序厅,一幅以“生命螺旋”为主题的壁画赫然在前,长约13米甚是壮观。仔细端详,画面叙事沿着螺旋递进的演化时间轴,展现地球生命演化过程,渐变的颜色勾勒出海洋的层次感和光照的穿透感,从生命诞生到蓝细菌,从雪球事件到寒武纪大爆发,从鱼类发展到恐龙时代,从哺乳巨兽到人类出现的生命演化重要阶段的明星物种活灵活现。

以建筑为骨,以墙壁为纸,以绘画为翼。壁画一直被称为“墙上博物馆”,它往往能为博物馆的展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也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

澄江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

负责中国古动物馆壁画设计、绘制工作的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主管冯艳新告诉记者,为了烘托、强化展陈效果,中国古动物馆的6个展厅共设计有33幅壁画,尺寸、面积各异,主题、内容不同,现已完成约三分之一的绘制工作。

“壁画内容和绘制点位是经过认真考量和反复推敲的,而且设计方案与中国古动物馆的设计是同步进行的”,冯艳新告诉记者,方案初稿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审校,主要对壁画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把关,设计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方案确定后,冯艳新着手组建画师团队,“我们对壁画师的要求,除了专业过硬、经验丰富,还得有耐心、毅力。”冯艳新认为,壁画创作是慢工细活,往往站在墙壁前一画就是6、7个小时,尤其是中国古动物馆内的不少壁画的位置高、面积大,而且在炎热的7月份进场作业,心浮气躁的人是做不好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选拔,由60余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壁画师组成的团队集结起来,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教师孙静思就是其中之一。

壁画师正在一面高约13米的墙壁前挥洒画笔。

在2号展厅,记者看到有着十几年手绘经验的孙静思站在升降机上,在一面长11米,高7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墙壁前挥洒画笔,多年的磨炼让她的画技臻入佳境,画笔灵动流转间,大大小小的无脊椎动物跃然“墙”上。

“画画讲究笔断气连,运笔要有节奏,掌握好力度和速度。”孙静思告诉记者,在上墙绘画之前,画师团队做了充分的功课,“首先,为了保证壁画的比例与样图一样,我们在图纸和墙壁上都进行了分区打格,避免形状走样。其次,每一朵花、每一只恐龙,都先在试验板上画一遍才上墙。”

记者看到,在孙静思用过的试验板上,光是一个无脊椎生物图案,就平行地画了三个,孙静思认真地说:“这个形状不够圆润,这个颜色又偏冷了,最后这个是定版,颜色调制的色号和比例也记在了旁边。”

画师团队的精益求精,让中国古动物馆的壁画分外出彩。地球46亿年漫长的历史,仿佛被浓缩、凝结在这33幅壁画中,那些已经逝去的、依然鲜活的生命长河的见证者,仿佛定格在这一刻,让我们得以体味生命的史诗,感叹多彩的世界,领悟自然的真谛。

(本文图片均由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曹云鹏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