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老兵写“新传” 旧村换新颜
发布日期: 2021-10-20 09:16:5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精雕细琢的牌楼,古香古色的长廊……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河北省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这个燕山深处的美丽“小城镇”让人眼前一亮,谁也不会想到,30多年前,这里曾是没人愿意来的穷山村。

“我们全村7个居民组,612户,2000多口人。2001年,村里开始谋划建设宜居新村,投资近亿元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到2008年建设完成住宅楼49幢408套,80%的户住进楼房。这里还包括近四万平方米的水上公园、中心广场和村民公园;建了村部、宾馆、教学楼、文化活动中心;建成环村公路、村内主路和支路等。”周台子村妇联主任杨艳菊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2009年,周台子村又继续进行了新民居建设工程:建设居民住宅100套,每套118平方米,彻底实现了全村住宅楼房化;新建100套老年公寓,每套68平方米,用于改善70岁以上老人的居住条件,实现了老有所养。

在老年公寓楼前,记者看到了十多位在一起晒太阳、唠着嗑的老人。听村史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平时吃住方便,有荤素搭配的营养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你们看到这一切,都多亏了振喜!”村民范德勇大爷说。

范大爷口里的振喜,便是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1987年,年仅25岁的转业军人范振喜被推选为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周台子村一贫如洗,村委会只剩一张瘸腿的桌子、一部摇把电话和一张破土炕,还欠了8万元外债。虽然家人反对,范振喜还是坚决地挑下了这副担子。

在他的带领下,周台子村村集体由一穷二白发展到拥有十几亿元资产、年收入4000万元。

周台子村近年不断探索村级治理新模式,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是一个依赖矿山资源‘起家’的山村,但绝对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范振喜带领周台子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大力推进矿山“披绿”工程。村里还狠抓文化建设,兴建了幼儿园、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科技中心、文化长廊,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文明素养。

“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我们一方面吸引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致富能人到村里创业;同时,注重培育本村的人才,和一些大专院校联合组织村民参加学历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有150人获得中专、大专学历证书。”周台子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关键词: 老兵 新传 旧村 换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