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9月25日电 (记者 张玮)“537.5公斤!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耐盐碱水稻亩产量已连续3年突破500公斤大关。”25日,站在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金灿灿的水稻田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激动地向外界宣布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耐盐碱水稻测产成果。
当日,2021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优质水稻测产暨“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耐盐碱水稻种植基地(下称基地)举行,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机构的5位专家,在基地随机抽样面积分别为0.98亩、0.82亩、0.86亩的3块稻田进行测产。
图为如今,白茫茫的盐碱地蜕变成金灿灿的稻田。张玮 摄
最终,除去杂质和水分,在PH值为8.8—9.6、盐度含量在5‰—6‰的盐碱地上,3块实测田地折合实际亩产分别为566.40公斤、513.50公斤、532.60公斤,该基地示范片平均亩产为537.50公斤。
兴安盟地处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然而,这里又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土地盐度高于千分之六,属于寸草难生之地。
众所周知,在盐碱地上种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三大梦想之一。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可为沙漠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收入翻番。
图为“袁蒙”耐盐碱大米。张玮 摄
2018年,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此成立,并建起了960亩耐盐碱水稻基地。
袁隆平院士曾定下的目标是“亩产要在300公斤以上”。2019年,该基地平均亩产为508.8公斤,2020年平均亩产达533.95公斤。
如今3年过去,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早已变身为金灿灿的水稻田,且水稻产量逐年上升。被袁隆平院士亲自起名的“袁蒙稻”,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圆梦稻”。
袁隆平院士曾说,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和推广“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试验成功后,可向整个中国北方推广,甚至向同一纬度上、同一气候带上的国家推广。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表示,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中心)已在内蒙古兴安盟、江苏、海南文昌、吉林大安、广西北海等地建立了耐盐碱地水稻研究基地。把全球的水稻科研力量集中到中心,选育优良品种、提高好的栽培技术,力争2—3年出一个成果。
“全球盐碱地面积很大,袁老‘把盐碱地改成良田’的愿望实现后,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将是一个重大贡献。”齐绍武如是说。(完)
相关内容
- 导演多纳斯马尔克大师班发表演讲:“中国是世界电影的未来”-世界时讯 a>
- 环球看热讯:16位航天员签名墙亮相中国科技馆 a>
- 中关村论坛将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专场论坛 a>
- 老将"秀操作",最新调仓曝光! A股下一站主线在哪?_世界速看料 a>
- 中信建投:通信行业持仓仍处低位,持续推荐光模块及ICT设备、液冷 a>
- 国盛证券:伴随国央企“修炼内功”的扎实推进,长期估值修复潜力仍大 动态 a>
- 美国迪士尼公司开始新一轮裁员计划 a>
- 东吴证券:MLCC供给端出清,行业处于周期反转前夜 a>
- LVMH市值一度超5000亿美元,今年以来涨幅超30%!LV老板身家近2110亿美元,登顶世界首富 a>
- 【重磅前瞻】A股年报披露收官;油价或调整;多国公布一季度GDP 热闻 a>
- 五一假期,成都旅游要尝的6种小吃,本地人也爱吃,好吃不挨坑 a>
- 环球通讯!春风吹破琉璃瓦 明日冷空气攻入内蒙古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a>
- 亚洲第一家嘉悦里!无论是风格还是软硬件都十分出彩-焦点资讯 a>
- 春游临江之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五:鸭江生态之旅(下游) a>
- 视讯!十重大礼重磅推出!2023湖南车展“看车有礼 购车有奖” a>
- 2023上海车展:出乎意料的错峰亮相 静评日产全新一代逍客-今日快讯 a>
- 每日速看!河北平山:传统文化“牵手”课后服务 a>
- “课外书”有讲究: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读好书”?|天天报道 a>
- 环球简讯:防灾减灾须臾不可松懈 a>
- 广交会凸显我国外贸韧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