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安徽到2023年全省将基本消除强对流天气灾害监测盲区
发布日期: 2021-12-20 10:30:01 来源: 合肥报业全媒体

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各类强对流天气频发重发。针对防御中的短板,安徽省将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强对流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应急联动和防范应对水,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预报预警、预警传播及灾害防范应对仍存短板

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重发,常常引发构筑物倒塌、树木折倒、庄稼倒伏、设施农业受损及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全省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在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传播及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到2023年,全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更加优化,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快速传播体系更加高效。

预警精细到乡镇,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0分钟

在监测能力提升方面,全省将智能化升级改造国家级地面站点,建设小型村级气象观测站,在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区建设局地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全省建设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构建覆盖全省的高精度雷达协同观测网。

除了发展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强对流天气灾害预报预警,全省还将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绿色通道”,并建立面向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预警信息“直通车”机制,扩大信息覆盖面。

到2023年,全省将基本消除强对流天气灾害监测盲区,形成全域覆盖的大气立体监测站网;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0分钟。

城乡重点区域,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交通运行管控规范

下一步,全省将建立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农业、水利、文旅、气象等重点行业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制定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特别是要明确地下隧道、涵洞、地铁、构筑物、高空作业、广告牌及山岳型、涉水型景区等的防御标准。

同时,制定完善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及城市重点防范区域,设立警示标志,明确避险路线和避险方式,建立关键时段专人值守制度。针对城市、乡村重点区域,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交通运行管控规范。为了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能力,各地将把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纳入科普场馆、基层防灾减灾县(社区)建设以及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

支持鼓励市级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今后,全省将鼓励相关部门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和产业转化,及时将最新成果应用于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工作;支持开展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研究及典型气象灾害和恶劣天气的精细化探测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支持鼓励市级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的同时,全省将开展城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强化城市内涝预防、通风廊道、高层建筑抗风等方面城市安全规划设计研发,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标准。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触底反弹” 最高温将飙至18℃

上周末的合肥终于有些“冬里冬气”的味道了,尽管阳光充足但体感却是冷飕飕的。但据合肥市气象台预测,冬至前后合肥气温继续上演“触底反弹”戏码,最高气温将飙至18℃。

“今天好冷啊!”刚刚过去的周末,这样的话应该都听了不少。别看中午阳光普照,格外明媚,但只要踏出家门总得回家添件衣服,裹上围巾。18日早晨气温更是降到零下5℃,触到今冬之底。然而久违的寒冷并没有让合肥人感到不适,反而不少行人都表示“终于有冬天的感觉了”。

这样的寒冷很快就将被一路攀升的气温所取代。据合肥市气象台预测,未来7天,白天全市以晴到多云为主,23日夜里至24日将有一次降水、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其中20-22日的最高气温,将回升至18℃,不仅冬日寒冷难以为继,总感觉还有几分初春的味道。

年底最有“饺子”味儿的节气——冬至,也即将来临。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往往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关键词: 天气 对流 灾害 安徽

相关内容